自己在工作中,時常同時扮演著技術PM與Solution Lead的角色,主要是拿到部門老闆們(自己老闆與工程師各自老闆)的授權,與需求單位討論需求,與公司內外stakeholder協作,在數週或是數月的開發期間,帶著團隊持續把東西交付出來。
我覺得MTa L2 非常適合像我這種職能的人來參加,讓自己有機會拉高視角,重新檢視團隊的運作方式
團隊&任務
日常工作中,會由需求單位發起需求,接著分派資源,把東西做出來,一切看起來都是這樣的熟悉。
但真的如表象這樣單純嗎?在Mta闖關活動,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在這樣看似理所當然的運作方式背後,還有哪些細節需要考慮
任務開始之前
1. 先消化需求,釐清各種限制
2. 想好實做方向,決定大致分工方式,該有哪些角色進來,確認團隊成員的能力要求
1.消化需求&釐清限制
本次的任務為何?因為什麼原因要做,是要解決什麼問題?達成什麼目標?
是滿足公司重點策略?是小規模的驗證功能?是讓團隊內有更多練兵機會?
限制是專案不能花太多錢?是無論如何都要在時限內把所有功能做完,並在兩個禮拜後的記者會當天同時上線?還是團隊內老手都卡在其他更重要的案子了,剩下能調動的都是新手?還是以上皆是?
2.團隊分工與角色
依據釐清的任務與限制,預先想好可能的分配方式:
譬如說MTa最後一關,前兩個任務相對單純,可以採用一個人來聽需求,然後帶回去分工做出來的模式就好。
但最後一個大魔王任務,要在時間內把又大又複雜的成品做出來,只靠一個人接需求是不夠的,光是翻譯需求就要花費好多時間,這種任務就需要有更多事前的規劃,包含事先想好分工,實做順序,如何檢查,最後才有可能做的出來。
任務開始之後
1. 實際拿到資源後,了解團隊成員的背景屬性,以及在專案任務中能夠發揮的價值,並適時做出調整
2. 團隊內實際的運作與調整
1.了解成員
如果能夠在任務開始之前,就能知道團隊所有成員是誰,會有助於前期分工規劃,但工作上常只能想辦法先抓住幾個關鍵角色人選,其餘成員多半是由各team老闆指派,也不見得每次都會派有合作過的人出來。
最一開始,也許大家對手邊的任務還不是這麼熟習,那該如何了解團隊成員屬性?
在團隊初期運作一陣子之後,可以逐漸了解成員的能力與特質,以及能怎麼用
譬如說,有的人很會辨識核心問題,有的人吸收消化資訊特別快,有的人可以看分工,有的人可以盯細節,有的人什麼都可以做。
然後依據實際狀況,盡量把適合的人擺在對的地方,並視情況調整任務分派與驗收的方式。
2.團隊內實際運作與調整
每個人個性與歷練都不一樣,想法自然也不一樣,但一個團隊就是由這些人組成,要如何才能把團隊跑得更好,能更順暢的把東西產出交付?
在我們MTa這組,透過組員們自發在每次任務後的反省檢討,共同擬定下一次該如何改善,在這樣的過程下,我們的運作越來越流暢,相較於上午剛組隊彼此還有些生疏,但隨著一次次檢討,我們在往後的任務產出越來越好。
舉例來說,在MTa闖關過程,我們就討論過以下議題,並且逐一改善:
a. 在團隊內會有許多不同聲音,但哪些是優先的,哪些是可以暫緩的?
b. 資訊傳遞是丟出去之前是不是要先喊聲,還是與溝通對象早已非常有默契,對方拿到就自動會往下做了?
c. 時間分配要怎麼運用?分工體系是什麼?誰負責實做?誰可以幫忙檢查?
後記
一同闖關,闖很多關,藉由每次的回顧會議,讓團隊運作得更好。在每次賦予的任務中,難度及限制都不太一樣,藉此考驗小組的協作能力,以及能否因應不同類型的任務彈性做出調整。
這是上過兩次MTa的我,感受到明顯相同的課程進行方式,在這樣的遊戲過程中,學員可以藉此回顧自己在工作上與別人協作的方式,找出是否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。
我覺得MTa 非常好的一點,是不會以方法論掛帥、強制大家必須在某個方法框框裡運作,而是以開放的方式,給你任務,給你回饋量表,裡面列出了各種指標因素,幫助自己更有機會從每次的任務與回顧中間悟出團隊本質上的問題。
以下是我個人領悟的L1與L2課程差異,也給大家做個參考
MTa L1 幫助我們更多以個人的視角,重新檢視自己在不同團隊任務上所展現出的模樣
MTa L2 幫助我們更多以團隊的視角,重新檢視團隊本身的各種運作方式